阳电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天籁书屋www.qdfangde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部构造、初始状态,并将其“写入”另一具人脑,甚或用原材料根据导出的数据得到复制品,这种技术,对方然追寻的永生,仍毫无价值。
问题仍回到那一个关键点
站在自己的立场上,意识,正在思考的“我”,究竟是什么呢。
将人脑类比于计算机,进而,将意识类比于计算机的数据,似乎很有道理,却必定会存在一个致命性的偏差
与数字式电子计算机不同,人脑,假使与其相比拟,也是一台分布参数模拟式计算机。
而对一台分布参数模拟式设备,注意,是分布参数、而非集总参数,仅仅知晓其硬件构造,与系统中全部硬件的初态,根本无法确定其运行状态,更无法预知,其下一刻的输出会是怎样的情形。
这一点,与数字式设备,有着根本性的区别。
电子计算机,在今天,绝大部分都是数字式,这类设备,不论构造如何复杂,逻辑如何精妙,本质上都是“有限状态自动机”。
既然是“有限状态”,根据数字式设备的基本特性,不难明白,一旦得知某系统的硬件架构、与其存储单元的当前状态,说白了,确定该系统的硬件与软件,立即可以推导其下一刻的状态。
不仅如此,还可以将这种预测,原则上推导到无限远的未来。
然而对分布参数模拟式设备,要想做到这一点,“完全掌握系统的情况”,原则上需要确定的状态空间,是无穷大。
无穷大,是的就是如此,这并非如“计算机保存无理数”之类的情形;
而是迄今为止,人类,仍未掌握这样一种技术,可以100完美复制某个模拟量,别说“复制、黏贴”,甚至连“剪切、黏贴”都做不到。
分布参数模拟式系统与数字式系统的这一本质区别,是“人脑类比于计算机”的致命谬误。
从这一点出发,方然很清楚,所谓“人脑全复制”的设想,即便在遥远的未来,能够实现的概率也极其渺茫,甚至根本等于零。
人脑,撇开意识的本质,先考虑形式上的情形,要如何才能将其状态“完全读取”,继而才有可能进行复制、或迁移的操作。
无须考虑全脑的复杂状态,单只考虑神经元之间的一个普通“突触”,这甚至都办不到。
人类,迄今为止,无法完成模拟量的100复制,这便意味着
哪怕两个神经元之间,藉由电化学作用而传递信号的突触,其传递能力,根本也是一个模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