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电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天籁书屋www.qdfangde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从生命科学的角度,死亡,是一个生物的新陈代谢终止,无法逆转的过程。
但是从语言表达的角度,这往往又是说,一个人的意识活动从此消逝,堕入虚无,身体的代谢终止,只是原因,而不是“死亡”这个词的本意。
换句话说,意识,本身无所谓生与死,即便精神病院里的病患,也很难说他、或她的意识已经死亡,意识的消逝,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被动的,无奈的,是因为借以栖身的身体走向衰亡,而随之降临的陪葬宿命。
然而身体又为什么要衰亡呢。
医学提供的答案,简单,直白,方然并不喜欢,即便那是客观的现实;他更愿意思考、探究的是,五十万亿个细胞构成的整体,为什么会在绝大多数组成单元都仍然活着,仍然在新陈代谢的时候,就仿佛接到了一个解散的口令,繁复的生化过程瞬间崩溃,精妙的身体构造,也一下子就丧失了原本驾轻就熟的功能。
撇开“组织、器官衰竭”的浮沫,更深一层的原因,是身体机能的损耗,修复无当。
这方面的因素,中学时方然就知道,只能归因于dna自身的局限性,漫长的进化过程中,对个体寿命的拷问并不怎样残酷,dna之间的竞争,更多依赖的是繁衍,而不是活得长,那么,从自然选择的角度,最终胜出的物种必然无法拥有无限长的生命,而注定只是遗传密码暂时的容器。
但这就是全部的真相了吗。
实验室里,坐在电脑前的方然,双眼看向屏幕上的监控画面,那些在培养皿里一动不动,根本看不出任何生命迹象的肉块,或者,植物,乃至真菌的组织样本;褪去物种的外壳,在庞大的培养机器里,培养皿中的生命展现出高度的同一性,无非都是细胞的成团聚集,以及,多少互相协调的新陈代谢活动。
这一切的掌控者,深藏在细胞核内的遗传密码,按方然的理解,就是“宿主”。
同样的细胞,近似同样的生存条件,培养机器提供的环境与生物体内高度相似,照理说,一个个细胞凝聚起来的肉块,是没有意识的,根本不可能明白自己置身于何处,但是,就在这样的前提下,这些肉块的寿命却往往会突破物种意义上的极限,某些样本的存续时间,甚至比盖亚里那些生生死死的生物本身更长。
是因为环境的变化吗,检索、对照数据,方然并不认为肉块能感受到这微小的差别。
同样的dna,同样的细胞和组织,甚至环境条件都近乎相同,寿命却不一样,寻常人,哪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