录事参军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天籁书屋www.qdfangde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长洲岛上,人声鼎沸,热火朝天,叮叮当当的声音不绝,一座座厂房、炉房拔地而起。船台船坞初见规模,水力驱动的可吊起近百吨重的几座起重机正缓缓舒展手臂。
这是珠江的江心岛,北望黄埔港,江水滚滚奔腾,远方,海天一色。
远东规模最大代表世界最先进技术水平的广府造船厂就将坐落于此。
走在这无数人影忙碌的岛上,叶昭深深呼出口气,终于,有些眉目了。
叶昭身后,浩浩荡荡的一行人,有高鼻梁的白人,也有穿着官服的大清官员,跟在叶昭身边除了一名红顶子官员,另外则是两名布衣,卷头发四十多岁的洋人唤作马丁,三十出头一袭青袍微胖的华人叫刘麒,两人乃是广府造船厂的行政总管,创业之初,自然来自英伦船厂的马丁为正,刘麒虽是华商青年翘楚,但现今自然要抱着学习的态度为副手。
这座造船厂,虽为国有,叶昭并没有设立船政局一类的衙门来管理,更没有给刘麒戴上红顶子,洋务运动的失败可谓前车之鉴,企业,就要走企业路线。
造船厂要自负盈亏,不仅仅是船舶贸易行,就算广东水师,从其购买舰船也好,修理改造船舶也好,都要一笔笔结算清楚,当然,船厂前几年大将军府户房自然要拨银子补贴与它,可这财政拨款也要数目分明,与靠国家供养是两个概念。
用人上,与洋务运动相比就更是天壤之别了,洋务运动时雇佣的洋人技工都大有滥竽充数之辈,这行政管理人员,就更几乎都是门外汉,能臣如左宗棠,也不免任人唯亲,雇佣的都是与其交往密切的洋人,而非专业管理人才。
而这些洋人,在本土大多一文不名,可在中国挣着巨额薪水,十几年后回到本土,无不成了富豪。
现今由威尔斯、由胜和银行出面在英国招募的行政人才和技工,叶昭还是很满意的,就说马丁,可是有在利物浦皇家造船厂担任高管的经历,虽说来大清自是为了高薪厚酬,但叶昭觉得应该物有所值。
至于高级技工低级技工各种西洋匠人,工薪也算合理。
洋务运动中以马尾造船厂为例,用了十年实现了技工本土化,将西洋技工全部遣散,叶昭则希望五年之内实现这个目标,其实这是保守数字,毕竟现今与洋务运动不同,广东是在逐渐形成国家级的基础工业链,而洋务运动,则从来没实现这一点。比如办船厂办军械厂,其就在船厂军械厂内架设小铁厂,需要什么,就建什么,改变的,只是船政局军械局那一方小天地,并没有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