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4章 知县 (第3/6页)
老白牛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天籁书屋www.qdfangde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会,有时路上也会遇到递送公文的铺兵。
他们带着夹板与攀铃,腰缠革带,持着红缨枪,挟着雨衣,在官道上飞奔,远远的,就听到悬铃的声音,所谓鸣铃走递,便是如此。
寒冬天气递送公文颇为辛苦,看他们除了青壮外,还有老弱参差,其实明时对铺兵的年龄与身体要求很高的,“须要少壮”,有缺额有司提调官必须随时佥点补替,显然这些条例都荒废了。
看到这些铺兵前来,杨河避到了官道旁,所谓“闻铃避诸旁,夜亦以惊虎狼也”,但田师爷与邓巡检都是大摇大摆策马路中,见到铺兵前来,甚至喝斥他们几句,这些铺兵也只是唯唯诺诺。
杨河摇头,心中只有一个想法,以后这些铺递,全部要掌控手中,这就是一个个要点哨卡。
掌控了铺递,就掌控了官道。
到了小铺,这方位于睢河边,过了河,就离县城不远。
这边的河流比当日杨河所见淤积更为严重,根本不能行船,河两岸,更是泥沙苇荡处处。
黄河多次决口,洪水都冲入睢河中,这条河水已经不成样子。
睢河上有一道浮桥,走到桥口时,人流会多一些,有时还看到流民,个个面带凄苦,在寒风中,只是哆嗦颤抖。
看到他们,杨河就想起当时自己凄惨逃难的情形。
自己有一个家了,他们的家在何处?
众人过了河,再走几里就看到县城了。
崇祯二年秋,黄河在辛安口决溢,洪水汹涌,冲没县城城墙,内中屋舍更是荡然无存,直至崇祯十一年,知县高岐凤再次重建睢寧县城,就是眼前这个城池了。
目前只是一个土城,周三四里,没有包砖。
不过为了防水,城池外面筑有一道圩墙,包住了整个县城,等于睢宁城有两道城墙,都是土墙。
四面圩墙上各有几道圩门,众人从北面入城,杨河印象就是杂乱,泥土路坑坑洼洼,不时可看到一处水坑荡子,一些苇屋就东一处西一处的聚集。
不过圩墙内倒也不时看到一些商铺与面摊,增加了一些生气。
入了圩墙后,田师爷带杨河等人从北面的“拱辰门”进城,上面有着“北门锁钥”的楼匾。
守门的也是壮班民壮,个个懒洋洋的缩手跺脚,守睢宁城比守邳州城油水还差,这些民壮个个都提不起精神。
只见到田师爷时,点头哈腰的问安,又将好奇的目光投向杨河等人,猜测此人是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