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八十三章 下山 (第1/4页)
淡墨青衫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天籁书屋www.qdfangde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“全体,起立!”
坐着的是李守信的旗队,孙耀升上局副百总时,李守信从队官升到副旗队长,后来隔着时间不久,孙耀到参谋司去了,李守信先是守旗队长,这一次剿匪之行立功不少,“守”字被去掉,正式转为旗队长。
作为最晚一批入伍的矿工,李守信可以说是升迁的很快了。
几十人“轰”的一起站了起来,动作整齐之极,那些剃头修面的原本就是紧张,这一下更是吓的连连后退。
“给各位师傅叉个手。”李守信板着脸道:“请他们多费心。”
“是,旗队长!”
所有人暴诺一声,包括张春牛和卢大富在内,每人均是两拳交握,微微躬身,口中齐道:“师傅们多费心。”
“好好,咱们一定用最好的手艺给军爷们洁面。”
“不敢当,不敢当。”
有人感动,有人吃惊,有人不知道如何反应,手足无措。
就算是弓手,也是和边军一样的军人,在大明,向来只有小兵欺负平民百姓,百姓又反过来看不起当兵的,自宋时文教昌盛,武人因为藩镇之祸形象变差,宋时民间富裕,只有流民才会被募集为军,为了管制和害怕他们逃走,用了刺青一类的手段防备,军人地位一跌再跌,就算是有大明早期的反弹也是无力回天,到了明末时,所谓“丘八”,还有“好男不当兵,好铁不打钉”一类的话在民间流传甚广,对军人是从上到下的歧视和压制,防止军人再度作乱,甚至因为这种思潮而限制武力的发展,哪怕付出国防无力的代价也是如此,戚继光在蓟镇时,先要练十万兵,后来改为五万,最后朝廷只同意三万,但实际练出来的还是他自己在抗倭时的两万左右的浙兵。
这些浙兵是戚继光练出来的精华,后来一系列的战事也说明了戚继光练兵的水准和这些浙兵的宝贵。
在壬辰倭乱中,浙兵将领和士兵是第一批冲上平壤城头的勇士。
在浑河战事中,浙兵和川兵的表现甩北军一百条街,哪怕被十倍的八旗兵围困,浙兵和川兵一直坚持到最后,八旗骑兵始终不能破阵。
事后设想一下,如果蓟镇和辽东包括京营有十来万戚继光练出来的强兵,努儿哈赤还有什么机会可言?
“好了,坐下,请师傅们动手吧。”
经过这一番折冲,士兵们身上的杀气弱了许多,师傅们也放松了很多,开始动起手来。
“这个旗队长不错。”张瀚在祠堂内部的正中坐着,这祠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