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四一章 活着 (第1/3页)
阳电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天籁书屋www.qdfangde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活的死人。
说法,透着一丝惊悚,透过字里行间,方然能感受到此人在写下这段文字时,内心涌动的紧张与焦灼。
即便行文稍欠条理,他还是能读懂“匿名者”的核心思想:
一个人,哪怕拥有无限长的生命,也无法脱离人类世界、脱离盖亚生物圈而独存。
素昧平生,对“匿名者”的真实身份一无所知,追寻永生就是自己与此人唯一的交集,两个人的想法却如此相似,事实上,正是“匿名者”的留言,说出了之前始终在方然脑海中盘旋不去的隐忧,继而让他顿悟,当思考永生的代价时,究竟是什么剥夺了自己那本就寥寥无几的安全感。
永生,不仅是身体的不朽,也不仅是意识的永存,而是要在无限长的时间里……
一直活着。
活着,虽然是盖亚无数生命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体验,对人而言,可不是每天早晨醒来,眼睛一睁那样简单。
对于“什么是活着”,不同的人,想必会有不同的见解,文学家笔下的洋洋洒洒,哲学家口中的舌灿莲花,对方然这样笃信科学、执着于永生的人来讲,并无一丝一毫的用处;而“匿名者”的留言,则引了他的更深层思考,指引着他一步步接近问题的核心地带,逐渐看清了永生不灭的致命矛盾。
归根结底,问题在于人的意识,无一例外都是环境的产物。
意识,从无到有的时间,并没有哪一个人能说得清楚,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从何时开端,至多只能从统计意义上来判断,人的自我意识大致诞生于两到三岁之间,在那之前,虽然具有人的身体、也具有人的某些行为特征,但自我意识却暂时缺位,人的一切记忆,都无法追溯到更年幼的岁月。
自我意识的从无到有,表面上,是生命科学的研究范畴。
但方然看待这一问题时,却没有拘泥于自然科学、与人文科学的界限,站在客观立场上,他明确的认识到,意识的从无到有并非唯一的关键节点:接下来,按人的成长规律,意识本身也会被外界环境所影响、所塑造,直到近二十岁时才基本定型,些许的可塑性,更一直持续到生命的终结。
“意识本身就是环境的产物”,这样讲,并没有原则性的错误。
在塑造意识这一过程中,虽然意识的栖息地是身体,dna之类遗传密码所起的作用,却只不过是构建意识诞生、成熟的物质基础。
如果只凭身体、断绝环境的作用,意识甚至都无法真正出现,“狼孩”